东方养生美学:邱正伦教授《易经》时刻(39)

接下来就是《易经》之美与我们的书写之美、书法之美拉上关系了,这个也是历代的书家、书论家他们谈到的。比如说东汉的崔瑗《草书势》就谈到了“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观其法相,来自《易经》。蔡邕的《笔赋》“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唐朝虞世南《笔髓论》,唐太宗、柳公权皆强调了中正,这都是从乾卦《彖传》里面是吧,就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那一段话,中正齐性,是吧?孙过庭的《书谱》谈到天文人文,张怀瓘的《书断》里面,卦象者“文字之祖,万物之根。”《文字论》“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地缺城阙遭易,人之文也,成文、行健,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相也。”这一段话有意思,所有的书写出现的都是法相,当然这里面的法相就是要根据,比如篆书的法相,隶书的法相,楷书的法相,行书的法相,草书的法相,我觉得就说,我们把书写这个法相里面作为一个根本,不要把它过分的细节化,不要过分的匠气化,不要过分的拘泥于这个法。法转化成我们的精神、原则,转化成我们的这个,就是我一写行书,我心里边就有一个原动性的法则在那,这个是可以的,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精神,但是非得要哪一笔。你看昨天晚上我们在那用餐,你看那两幅字,是吧?你说他写的像不像?也还像,但是它里面就是还没有形成他书写的源动力,所以他表达出来的是外在的,既然是外在的,它就显得精气神不贯通,所以他就没有生命力。艺术离开了生命力,你还谈什么?所以现在动不动,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责任承包,把一大二公的田地分到每一个农户家里,大学也恢复招生了。有一些美院的画画的人,就跑到别人的农田责任田里去画,写生,这就涉及对艺术的判断。有一个农民就发现,怎么在我的地里边,还坐在那里,还糟蹋了他的庄稼。就说,“你在那干什么?”这个学生就说,“我在那画画,写生,你不懂的,这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