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论语》的开篇我们在座的人应该都很熟,开篇有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我们倒不是说整个《论语》我们熟悉到哪种程度,但是我这里要提出来的是什么呢?往往我们自认为最熟悉的问题,它本身就成了问题。我就提出这里面的三个字,就是第一句话的三个字,第一怎么解释“学”这个词?“学而”当中的“学”是什么意思?第二,理解时间,那个“学而时习之”的“时”是什么意思?第三,“学习”的“习”是什么意思?我先问时间的时,这里我要抽同学们来回答一下。“第一个戴眼镜的女同胞,你说时间的时怎么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个时在这一句话当中怎么理解?这个怎么理解?”“经常时常。”“好,坐下。”“要一天的24小时,时辰都要保持学习。”“你比他还厉害,坐下,一天24个小时,都要保持学习,那太可怕了。”“其他人?”“应该就是实时经常这个意思。”“有没有不同意见?”“当时,按时,是吧?”说实在的,你们前面回答的这个问题,这正是我们要进入学习当中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想一想,我们不要用今天的方式来,尤其不要按照于丹解释“学而时习之”的时的方式来理解,她是用的简化字,而且简化字都是按照今天她的理解来理解的。她说,“你看这边是个日,这边是个寸,就是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方式在讲,看到没有?是按这个方式来讲,我要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说这个话题,我们仅有的先秦文化的精华。我们想一想这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我们想,今天的孩子们,特别是前些年,说不清你们已经是放开了是吧?生育政策已经放开了,是不是?独子时期,那个时候的感受是什么?特别是母亲,年轻的母亲,30多岁的母亲,想到这一点,“哎呀,儿子啊,圣人都说了,孔夫子都说了,学习啊,要不断的经常的不厌其烦的去学习,你就会高兴。”看到没有?首先就加了一个不厌其烦,他本来就烦,现实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你不要说他坚持不断的学,他只要学第二遍,他已经情绪不好了,就越来越怎么样?情绪受不了,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这个里边就出现一个问题,孔夫子讲这句话是不是在忽悠大家?是不是违背人性,是吧,你必须认真学习,你就会高兴,认真学习就会高兴,这个逻辑从哪儿来?我们的生命现实是这样吗?不是的。这个错误横亘了我们新中国基础教育,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几十年,以前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的标准答案就是时常经常,就是这样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