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也是在《易经.系辞下》。那天地最大的道,要怎么办?贞观,贞就是正;观就是显示,就是我们之间的交往。贞观者也,我们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理解自然,理解宇宙,不要把宇宙当做一个没有生命的所在,而是要把他们也当作有生命的所在,这样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到人和世界的真正互相触摸。心外无理,心外无天,心外无宇宙。禅宗里面也讲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草一天国。我觉得这里边,它不是简单的把它归纳为什么宗教或者迷信能够解决问题的,是归纳为我们生命当中重新展开,像花朵一样绽放,这个时候一切硬性的经典文本都会变得血气方刚,重新恢复生命力,恢复血气。
你看就那么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今天你们听了之后那个感受是吧,就不会按照过去,这句话我能背,不是的。而是我理解,我知道,而且我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方式和收获就会发生天大的变化,所以,“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是吧?我们为什么叫观世音?不叫看世音,对不对?观,不仅仅是看外界,还有看内在,就是外观和内观,同时内外兼修,我们我们学书法也是内外兼修,是吧。内外兼修才可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也是在《易经.系辞下》里边谈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我在前面讲过,易经里边易传也罢,它都是一些定格的语言,但这些语言你仅仅把它当做格言记下来,那还是第一个初步的功夫,要不断地把它融化在你的自我意识当中。你把你的整个意识作为土壤,把这些经典作为种子,播种在你的土壤里面,然后通过相应的时间内化,生命就开始生长了。当然,这个生命是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所以《贲卦.彖传》里就谈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乎自然界,观乎外在世界,我们只知道春夏秋冬、元亨利贞、时节的变化,我们现在24个节气,我们知道这个节气是为了我们人和自然和农耕和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节律,是吧。但是,这个仅仅是什么?对外观产生的效应。但是,我们要内观的时候,第二句话就来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就是造化。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