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之象,《易经》系辞上篇里面讲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一切变化都是在形和象相互之间的交融、转化、融合、造化当中构成的,所以“变化现矣,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你看说的好清楚,这个应该你们我觉得,“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你看接下来就这样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不是?它是贯通的,这个贯通在文本里面是贯通的。我现在要谈的,是要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们的理解上,我们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对事物的关系过程当中,达成一个贯通,所以形象,事物自身是不存在形象的。一棵树,你只有人参与,只有你对他加注了理解,这棵树才和你发生关系,审美才能发生。如果一棵树本身里面有美,那也你是设定的唯一的一个维度,理性之美,理性之美就是科学之美,它是一维的,而审美则是多维的,甚至是放射状的,是形成共振的,这个审美就是无限可能性,是吧。所以你看到的事物,你第一次审美可能停留在物象上,这个审美处在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一花一世界,你和花发生了生命之间的情感联系,他就提升了,这就叫意象了。好,你离开那个物像,走一段回忆起来就叫印象。好,然后他成为你心目当中才挥之不去的,一直留恋往返的纠缠你的,就变成了意象。意象构成的境界就是意境。就这么简单,远不是词典里面下的定义,下个定义之后它就变得冷漠了,变得僵化了,变得没有弹性了,变得没有生命力了。只要我们这样去理解,一切都充满和你之间。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很僵化的事物会触动你,因为他那会儿你赋予了他的生命。你看,杜甫那首诗里面有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意象。而且正是这个错误的语法导致了意象。你客观里边,你感动的时候花在掉泪,这不是说的胡话说的疯话吗?这就是移情作用。通过你感动的时候,这朵花和你之间形成了,包括它的本来是露珠,都会形成了热泪盈眶的一朵花,他就变了。恨别鸟惊心,离别往往对古人来讲,离别的感情真是显得,你看那么多文人墨客都会对离别是加注过说法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