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俞樾先生《廢醫論》原醫篇裡面剩下的一部分內容。之前的篇章,我們都是共享的文言文、古文之类的文字。我自己是學習西醫的,對於古文這樣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表達,是需要另外花一些心思與精力去做更多理解的。
在這裡,我就用比較蹩腳的方式來和大家分享與分析古文之意。文字的部分,我就會直接貼在我視頻的畫面之中,在這裡呢,大家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在原醫篇最開始的部分,我們提到了《神農本草經》。其實,中醫將藥物分得非常詳盡,分為養命的上藥有一百二十種,養性的中藥有一百二十種,以及治病的下藥有一百二十種,也就是所謂的仙藥、性藥與命藥。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將巫醫分成了巫和醫兩個部分。而人,有精、氣、神三個重要部分。神,留在了巫裡。而精和氣,就被醫拿走了。
在這裡,我要跟大家提及一個概念,就是關於十二家各家學說的概念,他們都有自己對人體的一種理解與表達方式。具體有哪十二家呢,在這裡和大家作一點具體的分享。
具體的十二家就有道家、陰陽家、小說家、兵家、天文家、歷譜家、五行家、集佔家、醫經家、經方家、房中家,以及神仙家。有善達者,就結合了這十二家,託名寫下了《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
在綜合性地編寫了這些書籍之後,以它們作為藍本,結合咱們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與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平衡醫學的中醫學基礎,以辯證施治、理法方藥的醫學法綱姑且形成了現在共識的、龐大的、樸素的中醫學理論。
所以,中醫學理論好像就包括了陰陽的、五行的、天文的、占卜的、房中術的,甚至是一些經方驗方之類的。看似包羅萬象,其實簡言之,它就是《黃帝內經》裡提到的關於人與自然的一個哲學體系。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