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醫論》脈虛篇“寸、關、尺”

脈虛篇,是俞樾先生對古代醫學診病方式的理解,脈虛之篇成而廢醫之論決。在此篇章,俞樾先生主要談到了古代醫學診病方式的發生發展過程,提到了三部九藏的診療方法,提到中醫是結合天、地、人相對應的這樣一種說法在診病。

那麼,按照這種說法,我們人體有五臟六腑,應該是有十一藏,可為什麼沒將膽與三焦列入這九藏之中呢?俞樾先生在這個篇章,給出了關於這種說法的闡述與發展的具體過程。提到三部九藏,具體的三部究竟是什麼?額角動脈對應天,面頰動脈對應地,耳前動脈對應人。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這就是一種全息。

這種診療方式逐漸地演變為,在橈動脈上用三根手指經過心臟脈搏的跳動來達到三部九候的診病方式。這一點是後來扁鵲定下來的,扁鵲認為,古時的方式好像顯得太過於繁瑣複雜,那麼就使其精簡化,在一處來集中地表達與辯證,以闡述人體的信息,達到精準診斷。

將橈動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分,用浮、中、沉代表天、地、人,所獲得的脈中之氣、脈中之神、脈中之位就很厲害了,全面地反映了整個人體信息。可想而知,這樣的診病方式對醫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對醫者個人的能力,無論是領悟,還是理論學習方面,都是非常嚴謹的。

說到這種切脈方式以及對醫者的要求,我不由得聯繫到咱們現在西醫的這種診療方式。現在,西醫的診療方式用的是什麼呢?我想大家都有同感,是離不開諸多的檢查與檢驗的,如X光照射、CT、MRI、B超等。

一種診療方式的貴與賤,是不能用所需費用的高與低來評估的。診療用掉的費用很高,就真的能代表此種診療方式很特別、很高級嗎?可能更多的費用是出在了檢查檢驗設備的成本方面去了吧。

通過切脈獲得全息的診療方式,我們又該怎麼去理解與看待呢?這是值得尊重的。對于諸如此類醫學所需的文化底蘊,我們是需要深思的。

無論現在主流醫學會怎麼發展,我始終會保持自己的觀點,始終保持對祖國醫學的尊重。我們的祖國醫學是博大精深的,要求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是深刻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理解中醫的發生發展過程,希望自己能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亮。

希望咱們祖國醫學可以得到更良性的發展,通過對我們人類文化的研究與理解,來達到對中醫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它們之間一種回饋的方式去更好地理解“文化組學”這樣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