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先生《廢醫論》脈虛篇談到三部九藏,演變為三部九候,通過寸、關、尺,獲得脈中之神、脈中之氣、脈中之位。
通過俞樾先生對脈的發展的闡述,聯繫文化組學概念,我們應該了解,如果中醫者們自己對人體、對自然理解不到位,不夠深刻,手指不夠靈敏、不夠敏感的話,那麼,該如何能獲得臟腑經脈表達的信息?以及它內在的一些變化呢?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這種變化,又怎麼能獲得臟腑內臟反應的徵象呢?這,是無法理解的。
因此,俞樾先生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這種觀點。如果不懂切脈,不懂脈之奧義,怎麼去診病,更別談怎麼下藥。你就不能診其脈,醫其病,下其藥。
俞樾先生的“廢”之意,是在表達一種憤然的心境,是對那些不真正學習咱們祖國醫學,只抓其皮毛的那樣一種現象表達自己的一種嘲諷,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而並非真正是廢棄廢止中醫的含義。
接下來的藥虛篇,就主要談到對中藥的認識,中藥的炮製以及中藥的品相。在這一篇章,俞樾先生于末尾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夫医之所以知病者,脉也,脉则久失其传;医之所以治病者,药也,药则又不可恃,脉虚,药虚,斯医亦虚矣!”
一名醫者,如果脈切不準確,就根本不會知道疾病的變化,更不要說能體悟到機體內在細微的徵象在體表的反應,那又怎能清楚疾病?怎麼作出判斷?這種情況下,如果對藥物的升降浮沉不清,該怎麼醫治疾病?如果學得不好,乾脆就不要去觸碰,甚至廢掉,先生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憤然之意。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